查看原文
其他

[20分钟听本书]《剑桥中国史第五册》(共8册)

听书读书
2024-09-05


要回顾前面两期请点击:

《剑桥中国史第一册》/《剑桥中国史第二册》

《剑桥中国史第三册》/《剑桥中国史第四册》


点击此处进入我们的书架

《剑桥中国史第五册》


关于作者

这套书的每一册、每一个专题,都是由不同的世界顶尖历史学家撰写的。它的两位总编辑也是鼎鼎有名:费正清,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,“头号中国通”,哈佛大学终身教授,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;崔瑞德,西方对中国隋唐史研究的奠基人。作为总编辑,两人前后花费了整整20年的时间,汇集世界范围内历史大家的毕生研究成果,成就了这部外国人研读中国历史的经典传世之作。


关于本书

本书以“研究”为切入点,在一个时代一册的体系上进行了专门的研究。它最大的特点是突出了对微观视角的审视,着重对微观层面的思考,有利于人们对历史进行对照反思、找出历代王朝更替的真正动因,是历史爱好者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必备选择。


核心内容

从海禁、辅政系统、财政系统三个方面,详细分析海禁与贸易发展的联系,探索辅政系统对当时社会的影响,深入解读财政系统的失衡给明朝带来的后果。


一、海禁促进了明朝朝贡贸易的发展

海禁,指的是明朝从初年开始采取的一系列禁止海外贸易的措施。这种措施只是暂时关闭了民间的海外贸易通道,官方通道在以另外一种形式进行着:朝贡。朝贡指在中国古代国力比较强盛的时候,周边国家派遣使臣为皇帝进献礼物,表示顺从或者结盟。

海禁是为了解决当时在中国东南沿海普遍存在的日本海盗问题。这些日本海盗在中国被称为倭寇,他们从元朝就开始存在了。元朝建立以后,曾经向东试图征服日本,由于蒙古人是马上民族,不适合海战,在征服日本的过程中失利了,助长了日本人的威风,再加上日本当时正处在战国时代,各个地方诸侯割据,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控制全国,大量的日本浪人徘徊于中国沿海,频频骚扰明朝的沿海地区。

从明太祖朱元璋创建明朝以后,就颁发了一系列海禁的命令。这些命令中最严厉的一条叫做“寸板不许下海”,就是连一寸甲板都不能出海。同时,他还撤销了中国从唐朝开始就存在的泉州、广州等贸易港口。在实行海禁的同时,为了维持与海外国家的贸易,明朝要求它们由官方出面组织商人来华进行贸易,这就是朝贡。一般来说,海外国家派来的朝贡成员当中绝大多数都是商人,他们带来的物品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商品,真正进贡的礼物往往只占很少一部分,这种销售在中国政府的监管下进行,并从中抽取货物税,实际上,它是一种变相的官方贸易。在朱元璋死后,明成祖永乐皇帝继位,把这种朝贡贸易推向了顶峰,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郑和下西洋,推动了航行沿线的贸易发展。

明朝从海禁到朝贡,本质上是把国际贸易权上收,尽管有一定负面作用,但总体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控制,也把明朝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展到海外。


二、辅政系统失控,导致明朝后期社会混乱

辅政系统是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辅助系统,它通常指的是协助高层做出决策并且执行决策的机构。例如,宰相这个职位不仅仅是个官位,它还是一个重要的辅政系统,能够帮助皇帝更好地处理政务,做出决策。

明朝的辅政系统主要是内阁,这是在朱元璋彻底废除了相权后设置的。内阁,是指在朝廷里代表各个具体部门和皇帝一起商议、处理政务的组织。在朱元璋死后,内阁的权力有所上升,甚至出现了和之前宰相形式非常相似的内阁首辅,也就是内阁成员中级别最高的那个,但整个内阁仍然会受到另外一个辅政系统的制约,也就是宦官。

这种上升体现在什么地方呢?我们先来看看一封奏折在明朝是怎么处理的:当某省发水灾,需要赈济灾民时,地方官员就会给朝廷上书。这些上书一般会通过中央的主管部门先交到内阁手里,内阁通常会以皇帝的口吻草拟一个意见,这个意见叫做票拟,连同奏折一起呈给皇帝。皇帝如果看了觉得没问题,就做出批示交给地方去执行,如果觉得内阁的草案不妥,也可以重新做出批示,也叫做批红。

在明朝早期,批红一般是由皇帝亲自做的,但到了明朝的中后期,一些皇帝在执政方面出现了懈怠,就把很大一部分批红的权力转给了宦官来做。具体来说,代替皇帝批红的是司礼监,也就是明朝负责宫廷礼仪事务的一个太监机构。对一些重要官员的任免、一些重大的财政收支,内阁虽然有票拟权,但最终的决策权也就是批红权却在宦官手里,这两套辅政系统就像天平的两端,相互牵制、相互制约,有的时候内阁强一点,就会压制住宦官,但在很多时候,如果皇帝站在宦官这一边,加上内阁本身再不够强大,就会导致宦官权力的上升。纵观整个中国历史,明朝是一个宦官专权很严重的时代,表面上看,这只是宦官制度本身的问题,但往深了看,恰恰是这种辅政系统的失控,而这种失控的根源,就在于皇帝对宦官的授权。

最典型的是明朝晚期的魏忠贤。他由于在皇帝面前得宠,独揽大权,在朝廷内部形成了整整一个集团,凭借权力随意抓人并刑讯逼供,虽然最终被彻底查抄,但也由此牵连了朝廷上上下下的众多高级别的官员,给明代中后期的政治、经济、社会都带来了不可挽救的颓势,导致了最后衰亡的厄运。


三、财政系统的失衡,导致明朝的衰亡

明朝财政系统的特点是:中央优于地方,特权优于平民。明朝刚刚开国就出台了一些皇亲贵戚免税的规矩,其中一条就是:皇室的亲属受封赏的田地被登记在册,免除全部的田赋和差役。田赋,是明朝税收的一种基本形式,用粮食或者现银来折算,差役则是以劳动的形式表现。这个规矩一立,就意味着大量占有土地的王公贵族和官僚阶层游离于纳税系统之外,地方政府无法从他们那里收到任何钱。虽然从皇亲贵戚那里收不到钱,地方政府的考核却无法免去,这就使得地方政府强行地把中央的田赋任务分摊给了所辖的农民。明朝晚期的国家机器,正是建立在这样脆弱的基础上。

这不仅是土地和税赋的矛盾,还是波及到了军事防务上的危机。很多地方的士兵已经有好几年没有领军饷,而此时在明朝的东北边境,游牧民族控制的满洲正在兴起,大兵压境,可很多边防哨所配备的人员却远远达不到核定兵力,这就导致了大量的士兵逃亡。明末农民起义并不是单纯的农民自发组织的起义,而是农民和逃亡士兵的结合。当时很多起义军的领袖都有着逃兵的身份,比如李自成,他曾经就是今天甘肃银川附近一个驿站的士兵。

在农民饱受压榨、士兵不断逃亡的情况下,明朝国内“中央压榨地方,地方压榨农民”的势头却丝毫不减。随着财政系统当中皇亲贵戚免税这个惯例继续实施,明朝财政系统中的漏洞越来越大,需要更多的农民税赋来弥补,到了明朝末年已经再难弥补了。农民与逃兵发起的起义,使得明朝走向了衰亡。    


金句

1. 海禁是为了解决当时在中国东南沿海普遍存在的日本海盗问题。这些日本海盗在中国被称为倭寇,后来常说的“戚继光抗击倭寇”也是他们这群人。

2. 海禁禁止的更多的是私人海外贸易,而朝贡是官方的贸易体系,一直比较畅通。明朝从海禁到朝贡,本质上是把国际贸易权上收。

3. 辅政系统是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辅助系统,通常指的是协助高层做出决策并且执行决策的机构。



-----END-----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听书读书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